
第三章化痰止咳平喘类膏方一、化痰止咳膏通声膏【处 方】 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150g,杏仁500g,人参、桂心、细辛、青竹皮、菖蒲、酪酥各100g,枣膏1500g,白蜜、姜汁各500g。【制 法】 将前10味药物切碎,加水同煎,反复煎煮3遍,浓缩取汁,药成,过滤去渣,再加入姜汁、枣膏、白蜜同煎,不断搅拌,混合均匀,直至膏成。【功 效】 利咽开音,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失声,不能言语。【用 法】 每次6g,酒送服,每日1次。【禁 忌】 忌生菜、生葱、羊肉、糖。【注 意】 方中细辛有毒。【来 源】 《外台秘要方》。此方亦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证治准绳》。痰膏【处 方】 半夏50g,皂角200g,明矾10g,柿饼2个。【制 法】 将皂角切碎,水浸后滤取汁液,再将汁液浓缩为膏。将半夏用醋煮,滤取汁液,与皂角膏和匀,入明矾,以柿饼捣为膏。【功 效】 祛风化痰。【适应证】 用于各种痰证。【用 法】 每次取豌豆大,噙化。【注 意】 不宜过量使用。【来 源】 《本草纲目》。五痫膏【处 方】 大皂角250g,蜜200g,麝香2g。【制 法】 大皂角去皮、子,以蜜涂上,慢火炙透捶碎,再用热水浸,揉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许,摊在纸上,晒干,煎作纸花。【功 效】 祛风化痰。【适应证】 治诸风,取痰如神。【用 法】 每次用3~4片,入水中溶化,以筒吹汁入鼻内,待痰涎流尽,吃芝麻饼1个,涎尽即愈。【注 意】 不宜过量使用。【来 源】 《本草纲目》。止嗽化痰膏【处 方】 嫩藕900g,秋梨(去皮核,取汁)20个,大枣肉300g(煮,取汁用),冰糖、红糖各1200g,麦冬、川贝母、薄荷各75g,白蜜50g。【制 法】 将嫩藕、麦冬、川贝母、薄荷切碎,加入秋梨汁及大枣肉汁中煎煮,滤去渣,加入冰糖、红糖、白蜜化开,熬成膏饼。【功 效】 清金降火,止嗽化痰。【适应证】 用于阴虚火旺肺燥之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咳久嗽血,吐血咯血,痰中带血,口燥咽干。【用 法】 每用5~6茶匙,早晚滚白水冲服。【禁 忌】 脾虚痰湿内盛及寒痰咳嗽,本方不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润肺和肝膏【处 方】 党参50g,生薏苡仁100g,麦冬、桑叶、石斛各80g,橘红、枳壳各40g,炙枇杷叶70g(包煎),生白芍60g,甘草30g。【制 法】 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蜜炼为膏。【功 效】 清肝降肺,健脾化痰。【适应证】 用于肝肺欠调,时作咳嗽。【用 法】 每次服10g,白开水送下。【禁 忌】 脾虚痰湿内盛及寒痰咳嗽,本方不宜。【来 源】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集灵膏【处 方】 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各500g,人参、枸杞子各30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一起煎熬,加蜜收成膏。【功 效】 益气养血,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久嗽所致气血俱虚,咳痰困难者。【用 法】 取适量,口服,每日1次。【说 明】 若兼血虚导致的大便困难,加当归身;若兼脾虚所致便溏,加白术,同时用糖霜代蜜收膏。【来 源】 《张氏医通》。通声煎【处 方】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炒,另研如泥)250g,川木通、五味子、人参、桂心(去粗皮)、细辛、款冬花、菖蒲、竹茹、酥各150g,白蜜、生姜汁各1000g,大枣肉2000g。【制 法】 将前9味药切碎,水煎后滤出药渣,再将所滤汁液加热,下入酥、蜜、姜汁并大枣肉,同煎为膏。【功 效】 止嗽开音,化痰止咳。【适应证】 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用 法】 每服1匙,用温酒化下。【来 源】 《奇效良方》。此方亦载于《医宗必读》。元霜膏【处 方】 乌梅汁、梨汁、萝卜汁、柿霜、白砂糖、白蜜各200g,姜汁50g,赤茯苓末4g,款冬花(乳汁浸,晒干)、紫菀末各100g。【制 法】 将上药共入砂锅中熬成膏。【功 效】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适应证】 治虚劳咳嗽,吐血下血,发热困倦。【用 法】 每服10g,卧时含口中,缓缓咽下。【来 源】 《验方新编》。理肺膏(出自《证治准绳》)【处 方】 诃子、百药煎、五味子、条参、款冬花、杏仁、知母、川贝母、葶苈子、紫菀、百合、甘草节各50g,白茅根汁2000g,白蜜200g。【制 法】 先将白茅根汁、白蜜放入铜锅中熬制成膏状,然后将余药打成粉放入锅中继续煎熬收膏。【功 效】 清热化痰,敛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痈咳唾不利,胸膈堵塞感。【用 法】 使用时将膏药用温开水化开吞服,每日3次。【禁 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来 源】 《证治准绳》。理肺膏(出自《世医得效方》)【处 方】 诃子(去核)、百药煎、五味子、条参、款冬花、杏仁、知母、川贝母、葶苈子、紫菀、百合、甘草节各25g,蜜10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极细末,取新鲜白茅根1500g,洗净,捣取自然汁,熬成膏,入蜜100g,再熬匀,候冷,入前药末拌匀。【功 效】 排脓疗痈。【适应证】 治肺痈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用 法】 每服1匙,每日3次。【来 源】 《世医得效方》。天门冬膏【处 方】 天冬6500g,蜜160g。【制 法】 将天冬用流水泡过,去皮心,捣烂取汁,于砂锅中煎煮,勿令其大沸,一般6500g天冬煎熬至2000g,入蜜160g,以滴水成珠为度。盛于瓶中埋土中7天,去其火毒。【功 效】 补肺润燥,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去积聚风痰,补肺,疗咳嗽失血,润五脏,杀三虫伏尸,除瘟疫,轻身益气,令人不饥。【用 法】 取膏1汤匙,早晚各1次,白开水调服。【来 源】 《本草纲目》。此方亦载于《医方摘要》,其言若大便溏薄,则改用酒送服。人参明矾膏【处 方】 人参50g,明矾100g,醋1000ml,蜜100g。【制 法】 将明矾加入醋内熬成膏,再将人参研为细末下入,搅拌均匀,再入蜜,慢火收膏。【功 效】 止嗽化痰。【适应证】 用于咳嗽痰多,倦怠乏力。【用 法】 每次取豌豆差不多大小,放舌下,含化。【来 源】 《本草纲目》。三汁膏【处 方】 藕汁、梨汁、白果汁各100g。【制 法】 将上药混匀,锅内熬成膏。【功 效】 化痰止咳,敛肺定喘。【适应证】 用于咳嗽痰喘。【用 法】 随意服之。【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组方特点命名为三汁膏。【来 源】 《验方新编》。补真膏【处 方】 人参50g,山药(蒸熟)、芡实(蒸熟)、大枣肉(蒸熟)、莲子(去心)、杏仁(蒸熟)、核桃肉各200g,沉香(另研)5g,炼蜜600g,酥油200g。【制 法】 共捣烂加炼蜜600g,酥油200g,合如膏,忌铁器。【功 效】 大补真元,止咳平喘。【适应证】 用于痰嗽咳喘,肺胃损伤之症。【用 法】 每早晚适宜热水调服数匙。【禁 忌】 本方以补虚为主,痰多者不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天门冬煎(出自《外台秘要方·卷三十八》)【处 方】 天冬汁400g,生地黄汁800g,生姜汁80g,杏仁50g,白蜜320g,牛酥200g,款冬花、升麻、百部根、紫菀、麻黄各120g,炙甘草240g。【制 法】 将上述物(除汁类药外)切碎,加水3200ml,先煎煮麻黄,去除上沫后再下其他药物,直至煎煮至剩余药汁800ml,过滤去渣,置于铜器中澄净过滤后再置于小火上煎煮,直至减半,依次加入天冬等汁,直至成煎。【功 效】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适应证】 用于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视物模糊,食乳石后发冷者。【用 法】 取1汤匙,含化,每日3~5次,直至痊愈。【来 源】 《外台秘要方·卷三十八》。杏仁煎(出自《奇效良方》)【处 方】 杏仁(去皮尖)、胡桃肉各20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入炼蜜少许,研如膏。【功 效】 止咳化痰,纳气平喘。【适应证】 用于治老年人久患喘嗽不已,睡卧不得者,服之立效。【用 法】 每服1匙,饭后生姜汤送下。【禁 忌】 实证不宜。【来 源】 《奇效良方》。锦囊新定痨嗽膏滋【处 方】 熟地黄400g,生地黄200g,丹参、牡丹皮、牛膝各120g,薏苡仁240g,地骨皮、紫菀、款冬花各80g,麦冬160g,白茯苓(研净末)120g,川贝母(去心,研净,末)96g,姜炭24g,白蜜(另炼,入药)240g。【制 法】 上药加清水煎,取头汁、二汁,去渣,小火炼成膏滋,收入瓷器中贮存,再入白茯苓、川贝母,二味并炼蜜,收入前膏。【功 效】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应证】 用于痨瘵心肺脉俱洪大有力者。【用 法】 取20g,饭后服,每日3次。【来 源】 《冯氏锦囊秘录》。治吐痰喘嗽方【处 方】 半夏、甘草各640g,白矾240g,生姜720g。【制 法】 先将半夏用水浸泡,去掉皮及脐,再将白矾煎汤取汁,浸泡半夏,春、夏季21天,秋、冬季49天,捞起晒干。再用生姜捣烂取汁浸泡,春、夏季3天,秋、冬季7天,晒干或者阴干,捣研为细末。最后将甘草煎熬成膏,和半夏炼为丸,如樱桃大小。【功 效】 化痰止咳,降气平喘。【适应证】 用于喘嗽吐痰。【用 法】 取3丸,睡前含化。【注 意】 方中生半夏有毒,不可轻易使用,需严格按照炮制方法去其毒。【来 源】 《种杏仙方》。二、滋阴清热止咳膏集灵胶【处 方】 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玄参、桔梗、甘草各100g。【制 法】 将上药切为细末,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取汁液,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合后浓缩,下入蜂蜜收膏即成。【功 效】 滋阴清热,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虚劳咳嗽。【用 法】 每日3次,每次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开水送服。【禁 忌】 痰湿内盛者慎服。【来 源】 《理虚元鉴》。止咳栝楼膏【处 方】 熟瓜蒌500g,蜜500g,白矾4g。【制 法】 先将熟瓜蒌捣烂绞榨取汁,再入蜜及白矾,一起煎熬成膏。【功 效】 清热养阴,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干咳无痰。【用 法】 取膏适量,频含咽汁。【来 源】 《本草纲目》。此方亦载于《简便方》。宁嗽膏(出自《万病回春》)【处 方】 天冬400g,杏仁、川贝母、百部、百合各200g,款冬花250g,紫菀150g,白术15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捣研为粗末,加长流水煎煮3次,取3次汁,过滤去渣,加饴糖400g、蜜800g再煎,最后入阿胶200g、白茯苓200g,入前汁内混合均匀如糊状,膏成。【功 效】 益气养阴,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阴虚咳嗽,火动发热,咯血吐血,大敛肺气。【用 法】 取3~5汤匙,空腹服下。【来 源】 《万病回春》。铁瓮先生琼玉膏【处 方】 生地黄、新人参各300g,白茯苓600g,白蜜1000g(炼净)。【制 法】 将生地黄熬成膏去渣,白茯苓、新人参研末后加入,白蜜调和成膏。【功 效】 滋阴润肺,填精补髓。【适应证】 用于精血不充之齿落发白、容颜衰老等症,又治阴虚火燥,干嗽无痰。【用 法】 每日空腹酒调1匙服。【禁 忌】 本方用药滋腻,外感所致咳嗽非本方所宜。服药期间忌食蒜、葱、萝卜、醋、酸等物,戒思虑、劳烦。【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鹿髓煎【处 方】 鹿髓500g,蜜100g,酥100g,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以酒半盏,研取汁)150g,生地黄汁2000g,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以酒50ml,浸研取汁)1500g。【制 法】 将桃仁汁、杏仁汁、生地黄汁于锅内慢火煎令减半,再下鹿髓、蜜、酥,同煎为膏。【功 效】 补中益气,滋阴止嗽。【适应证】 治虚劳伤中,脉绝筋急,肺痿咳嗽。【用 法】 饭后含咽1匙。【来 源】 《奇效良方》。白凤膏(出自《类证治裁》)【处 方】 白鸭1只,大枣250g,参苓平胃散250g,陈酒500g。【制 法】 将鸭顶血滴酒内饮用。再将鸭去毛去内脏洗净,然后将大枣去核与参苓平胃散一起放入鸭腹中用麻线扎好。再将整鸭放入铜锅中,加入冷水,水量以高出鸭身10cm为宜,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随时加酒。待到锅中水煮干为止,然后将煮好的鸭捣烂为膏状即可。【功 效】 滋阴清热,健脾养肺。【适应证】 用于阴虚肺痿之咳吐脓血,形体消瘦。【用 法】 服用时以人参汤化服,每日3次,每次1汤匙,空腹服用。【来 源】 《类证治裁》。清金膏(出自《清宫配方集成》)【处 方】 天冬、茯苓、川贝母、麦冬各500g。【制 法】 共以水煎透,去渣,兑蜜收膏。【功 效】 滋阴润肺,清热止血。【适应证】 用于阴虚肺燥之劳嗽吐血,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用 法】 每日服数匙。【禁 忌】 本方用药偏于滋腻,表证外感所致咳嗽咯血,非本方所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醍醐膏(出自《景岳全书》)【处 方】 牛酥2000g。【制 法】 将牛酥放入铜锅中用文火煎煮,待到锅中煮沸时取最上层凝聚的油脂,即醍醐。如法炼制3次。【功 效】 滋阴养血,润燥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咳血。【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含服。【禁 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来 源】 《景岳全书》。百花膏【处 方】 百合500g,款冬花500g。【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汁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慢火熬至如膏状。【功 效】 滋阴润燥,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睡前服用,用姜汤送服。【禁 忌】 脾虚湿盛者慎服。【来 源】 《景岳全书》。此方亦载于《清宫配方集成》(一方加茯苓200g,桔梗200g,薄荷200g)。百部丹皮膏【处 方】 天冬、紫菀、玄参、麦冬、浙贝母、百部、山药、茯苓、牡丹皮、橘红、黄芩、桑白皮、桔梗、知母、甘草各100g。【制 法】 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炼蜜为膏。【功 效】 滋阴降火,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阴虚火旺之咳嗽,症见咳嗽喘急,五色稠痰,口干声哑,手足五心发热,遍身无力,精神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肺痿、肺痈,吐血、衄血,痰中见血,并皆治之。【用 法】 每服10g,白开水冲服。【禁 忌】 寒性咳嗽不宜。服药期间,忌食烧酒、动火之物,戒房欲、劳碌、气恼。【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新定清宁膏【处 方】 麦冬、生地黄各100g,橘红、桔梗各30g,川贝母、甘草各20g,龙眼肉、薏苡仁各80g,薄荷25g。【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漫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汁液加热,浓缩后下入蜂蜜收膏。【功 效】 滋阴清热,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虚劳,阴虚内热、炼液为痰、肺气不利所致的咳嗽咳血。【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开水送服。【禁 忌】 虚寒证慎服。【来 源】 《医宗必读》。百花煎【处 方】 生地黄汁、藕汁各500g,黄牛乳750g,胡桃仁(研如糊)10枚,生姜汁250g,干柿(细锉,研如糊)5枚,大枣(浸去核,细研如糊)21枚,清酒500g,黄明胶(炙燥,为末)、秦艽(为末)各25g,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如糊)150g。【制 法】 将前7味药同入清酒中煎沸,再下余药,待药液减半,入蜜200g,慢火煎为膏。【功 效】 滋阴润肺,凉血止血。【适应证】 用于吐血不止,咳嗽。【用 法】 每服1匙,每日3次,糯米饮调下,酒亦可。【来 源】 《奇效良方》。玄霜雪梨膏【处 方】 雪梨汁600g,藕汁、鲜生地黄汁、茅根汁各300g,麦冬汁、萝卜汁各150g。【制 法】 将上述6种汁重新过滤去渣,取清汁,置于火上熬炼,下蜜960g、饴糖480g、姜汁25g,直至煎熬如稀糊状,则膏成。【功 效】 清热养阴,化痰止嗽。【适应证】 用于咯血、吐血、嗽血久不止及治劳心动火、劳嗽久不愈。【用 法】 取1汤匙,口服,每日1次。【说 明】 如果咳嗽仍不止者,加侧柏叶汁30g、韭白汁15g、茜根汁15g,过滤去渣,加入前汁内煎成膏服之。【来 源】 《万病回春》。八珍膏【处 方】 梨汁、萝卜汁、藕汁、乳汁各200g,柏枝汁400g,知母末、黄柏末各80g。【制 法】 先将梨汁、萝卜汁、藕汁、乳汁、柏枝汁一起煎熬成膏,再入知母末、黄柏末,搅拌均匀。【功 效】 养阴清热,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劳瘵。劳瘵是指由于痨虫侵袭肺叶而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或称肺痨、尸注、转注、劳注、劳疰、虫疰及急痨、劳瘵骨蒸等,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胸痛、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用 法】 取2茶匙,白开水送下。【来 源】 《鲁府禁方》。治虚劳痰嗽膏【处 方】 白糖、蜜、萝卜汁、姜汁、藕汁、雪梨汁、人乳汁各250g,柿霜10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混合在一起,置于瓷器中,用火煎熬成膏。【功 效】 益气养阴,化痰止嗽。【适应证】 用于虚劳痰嗽。【用 法】 取1汤匙,口服,每日2次。【说 明】 原方名为并无方名,为方便读者理解与查阅,故根据方剂功效更名为治虚劳痰嗽膏。古方中有人乳,现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来 源】 《种杏仙方》。八仙滋补膏【处 方】 人乳、白萝卜汁、梨汁、藕汁、韭菜汁各50g,黑豆150g,蜂蜜200g。【制 法】 黑豆炒炭存性,打成粉末备用。除蜂蜜外,余药放入铜锅中,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应及时搅拌,防止粘锅,煮2~5小时,待到锅中逐渐形成稠膏状,放入制备好的黑豆粉,搅拌均匀,然后放入蜂蜜,用小火煎熬,并不断用筷子搅拌和匀收膏。【功 效】 滋阴清热,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胃阴虚所致的痨证。【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白开水送服。【禁 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说 明】 原方名为“八仙滋补丹”,方名提示剂型为丸剂,而实际制作方式为膏剂,为方便读者理解与查阅,故根据方剂功效更名为八仙滋补膏。古方中有人乳,现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来 源】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肺痿骨蒸膏【处 方】 炼羊脂、炼羊髓各200g,炼蜜、生地黄汁各500ml,生姜汁100ml。【制 法】 先将羊脂及羊髓煎滚,下炼蜜、生地黄汁及生姜汁,不停搅拌,小火煎熬成膏。【功 效】 清热滋阴,退热除蒸。【适应证】 用于肺痿骨蒸。【用 法】 取1汤匙,空腹温酒调服或入粥食服。【来 源】 《本草纲目》。此方亦载于《饮膳正要》。地冬膏【处 方】 生地黄汁400g,人参90g,麦冬汁1000g,生姜汁100g,紫菀、川贝母、款冬花、炙甘草各90g。【制 法】 将人参、紫菀、川贝母、款冬花、炙甘草切碎,加水1400ml煎煮,直至煎至剩下600ml,过滤去渣取汁,倒入锅中,下生地黄汁、麦冬汁、生姜汁等煎煮至沸腾30次,下蜜200g,煎熬至如饴糖则膏成,盛于干燥容器中冷却备用。【功 效】 补肺养阴,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气虚所致咳嗽及头发变白。【用 法】 取5g,含化,每日1次,随病情逐渐增加剂量。【来 源】 《外台秘要方》。滋阴清化膏【处 方】 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白茯苓、炒山药、枸杞子、白芍、黄柏、知母、玄参、薏苡仁各120g,五味子84g,生甘草60g。【制 法】 将上药切为细末,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取汁液,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合后浓缩,下入蜂蜜收膏即成。【功 效】 清热滋阴,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用 法】 取10g,空腹含化。【说 明】 有盗汗加蜜炙黄芪42g;咳嗽痰多者加陈皮、川贝母各60g。【来 源】 《万病回春》。加味固本胶【处 方】 生地黄、熟地黄、桔梗、玄参、川贝母、百合、阿胶、紫菀、麦冬、甘草各100g,茯苓300g。【制 法】 将上药切为细末,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取汁液,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合后浓缩,下入阿胶、蜂蜜收膏即成。【功 效】 滋阴清热,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虚劳阴虚内热,炼液为痰,肺气不利之咳嗽。【用 法】 每日3次,每次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开水送服。【禁 忌】 痰湿内盛者慎服。【来 源】 《理虚元鉴》。香茶饼【处 方】 甘松、白豆蔻、沉香、檀香、桂枝、白芷各90g,孩儿茶、细辛、薄荷各300g,木香、藁本各30g,冰片15g。【制 法】 将上述药物一起捣研为细末,再将甘草1500g捣研为粗末,加水浸泡一晚,过滤去渣,混合一起,煎熬成膏,和为饼用。【功 效】 清热生津,化痰止嗽。【适应证】 用于热盛导致的口中异味,口干,痰热咳嗽,头目昏蒙。【用 法】 取饼适量,含化。【来 源】 《种杏仙方》。三、温阳散寒止咳膏覆盆子膏【处 方】 覆盆子1000g。【制 法】 将覆盆子取汁,少加炼蜜,煎熬成膏。【功 效】 敛肺止咳,温阳散寒。【适应证】 用于肺脏虚寒,咳逆痰唾,背寒短气。【用 法】 每次服10g,白水冲服。【禁 忌】 热咳不宜。【来 源】 《普济方》。冷嗽膏【处 方】 干姜150g,饴糖500g。【制 法】 将干姜捣研为细粉,与饴糖混合,一起搅拌,直至均匀,再取大米1500g蒸熟,与前药一起混合均匀。【功 效】 温肺止咳,温阳散寒。【适应证】 用于寒咳,症见阵发性咳嗽,咯痰清稀色白量多,遇冷加剧。【用 法】 每次3g,含化。白天含服5次,晚上含服2次。【说 明】 《备急千金要方》中没有该方方名的描述;《外台秘要方》中描述该方为“《千金》疗冷嗽方”,为方便读者理解查阅,故根据方剂功效更名为冷嗽膏。【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此方亦载于《外台秘要方》,用法为白天含服5次,晚上含服3次。治疗肺虚寒方【处 方】 大枣肉、杏仁各50g,广陈皮25g,酥、崖蜜、饴糖、生姜汁、生百部汁各20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后小火煎煮,不断搅拌,反复浓缩,待姜汁和百部汁只剩下以前的一半,停止煎熬,膏成。【功 效】 温肺散寒,降气止咳,利咽开音。【适应证】 用于邪气犯肺而致的肺虚寒证,症见声音嘶哑难出,气喘,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用 法】 每次取3g,温酒送服,慢慢咽汁,每日3次,不拘日夜。【来 源】 《外台秘要方》。芫花煎(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处 方】 芫花、干姜各100g,白蜜1000ml。【制 法】 将芫花、干姜研为极细末,放入白蜜中搅拌均匀,再微火慢煎,水气尽即膏成。【功 效】 温阳散寒,止咳疗嗽。【适应证】 用于新咳、久咳。【用 法】 每服如枣核大,白天3次,晚上1次。【注 意】 不可过量服用。【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芫花煎(出自《外台秘要方》)【处 方】 芫花300g,干姜末400g,蜜1000g。【制 法】 先用水煎煮芫花,药成,滤汁去渣,加入干姜末和蜜,一起合煎,直至煎如糜粥则膏成。另有一方不加干姜,只取芫花汁和蜂蜜同煎,直至可做成丸剂,每次口服10g,每日3次。【功 效】 蠲饮散寒,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积年久咳。【用 法】 每次取1.5g,口服,每日3次,效果不明显时可以加量。【来 源】 《外台秘要方》。射干煎【处 方】 生射干、款冬花各100g,紫菀、细辛、桑白皮、附子、甘草各10g,生姜汁(或干姜500g)、白蜜、竹沥各1000ml,饴糖250g。【制 法】 将上7味药切为细末。射干先放入白蜜与竹沥的混合液中煎5~6沸,纱布绞取汁,剩余6味粉末水浸一夜,煎煮7沸后纱布滤取汁。将两次所取汁液混匀,兑入生姜汁、饴糖,浓缩如膏状即成。【功 效】 降气化痰,散寒止咳。【适应证】 痰涎壅盛,喘咳气急难卧,胸膈满闷等症。【用 法】 每次服1匙,白天3次。严重者,晚上加2次。【注 意】 方中附子有毒。【禁 忌】 虚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射干冬花止咳膏【处 方】 射干、桑白皮、款冬花各250g,紫菀、细辛、芫花根、甘草各15g,生竹沥200g,附子15g,饴糖、干姜各150g,炙白蜜300g。【制 法】 先将射干切碎,同炙白蜜、生竹沥汁一起煎煮,药成,过滤去渣。再将其他药物切碎后用水浸泡一晚,反复煎煮7遍,滤汁去渣,入饴糖、姜末,煎熬至如稠糖。【功 效】 降气化痰,散寒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用 法】 每次取5g,口服,白天3次,晚上1次,无效可以慢慢加大剂量。【禁 忌】 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菜。【说 明】 方中细辛、芫花根及附子均有毒。【来 源】 《外台秘要方》。款冬花煎【处 方】 款冬花、干姜、芫花根各100g,五味子、紫菀各150g。【制 法】 先将款冬花、干姜及芫花根捣碎研为细末,然后将款冬花、五味子及紫菀3味加水共煎,药成,过滤去渣,最后将芫花根末、干姜末及蜂蜜500g,一起加入到前药中,放入铜制器皿中小火合煎,直至成膏。【功 效】 化痰止咳,温阳散寒。【适应证】 用于新咳、久咳。【用 法】 每次3g,含服,每日3次。【禁 忌】 忌蒜、面、腥腻。【来 源】 《外台秘要方》。人参款花膏【处 方】 人参、款冬花、五味子、桑白皮各35g,紫菀50g,杏仁40g,木香、槟榔、紫苏、半夏(制)各25g,炼蜜100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后加水小火煎煮,不断搅拌,再加入炼蜜小火熬成膏。【功 效】 温化寒痰,行气止咳。【适应证】 用于治肺胃虚寒,久嗽不已,咽膈满闷,咳嗽气壅之症。【用 法】 食后每服1勺,淡姜汤下。【禁 忌】 热证不宜。【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干枣补肺煎【处 方】 大枣肉150g,杏仁75g,酥、姜汁、蜜、饴糖各300g。【制 法】 将上述6味药物依常法放到小火上煎煮,反复煎煮,不断浓缩,直至膏成。【功 效】 温肺散寒,宣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寒导致的咳嗽,多唾,息粗,鼻塞。【用 法】 每次10g,口服,每日1次,痊愈后停服。【来 源】 《外台秘要方》。天门冬煎(出自《古今录验方》)【处 方】 天冬、炮附子、干姜、人参各300g,杏仁、川椒各3000g,桂心、厚朴、杜仲、苦参各150g,炮乌头2枚,蜈蚣(去头足)1条。【制 法】 先将杏仁捣烂如泥,其余药物一起捣研为细粉、过筛,作散,再与2500g饴糖混合一起捣研,直至膏成。【功 效】 温阳散寒,降气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用 法】 每次5g,口服,每日3次。【禁 忌】 忌冷水、猪肉、生葱、鲤鱼。【注 意】 方中乌头、附子均有毒。【来 源】 《古今录验方》。此方亦载于《外台秘要方》。四、清热化痰止咳膏紫菀膏【处 方】 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100g,大黄50g。【制 法】 将上药切为细末,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取汁液,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合后浓缩,下入蜂蜜300g收膏即成。【功 效】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适应证】 用于上焦有热,咳嗽黄痰,兼治痰喘。【用 法】 每次服1匙。【禁 忌】 阴虚火旺者勿服。【来 源】 《世医得效方》。此方亦载于《张氏医通》。润燥清热化痰膏【处 方】 生地黄、当归、杏仁、法半夏、橘红、炙香附各100g,一捻金80g,生白芍、芦荟各150g,瓜蒌200g,生栀子、炒青皮各60g,石斛150g,天花粉100g,蜂蜜500g。【制 法】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兑蜂蜜500g、梨膏600g收膏。【功 效】 清热化痰,生津润燥。【适应证】 用于燥热犯肺证,症见痰盛咳喘,或白或黄,黏稠难咯,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腹胀便秘,舌红少津,脉弦数。【用 法】 每次服1匙,温水送下。【禁 忌】 痰属寒湿者,不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宁嗽太平膏【处 方】 天冬、麦冬、石斛、川贝母、百合各100g,款冬花30g,生地黄、枇杷叶各50g,玄参、桔梗、知母各40g。【制 法】 川贝母打粉收膏时兑入,其他各药共合一处,用水煎煮两次,过滤,浓缩,兑蜜300g及川贝母粉,收为成膏。【功 效】 滋肝清热,养肺宁嗽。【适应证】 用于肝虚有热,熏蒸肺气,咳嗽时缓时多,胸闷胁痛。【用 法】 每次10g,适宜热水冲服。【禁 忌】 表证仍在及寒痰咳嗽,非本方所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处 方】 苏梗、前胡、天花粉、霜桑叶、菊花、麦冬、赤茯苓、炒谷芽、炒神曲各90g,橘红、竹茹各60g,甘草30g。【制 法】 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兑炼蜜500g为膏。【功 效】 清嗽止咳,抑火化饮。【适应证】 用于外感风热,内有痰饮之证。咳嗽痰黄,胸膈不利,口微渴,纳呆。【用 法】 每次服2匙,温水送服。【禁 忌】 咳嗽属风寒者,非本方所宜。【来 源】 《光绪皇帝医方选议》。梨膏【处 方】 鸭梨20个。【制 法】 鸭梨去核,取汁,兑炼蜜200g收膏。【功 效】 润肺降火,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干咳久咳,咳嗽燥呛,咽喉干燥,失音气促,痰中带血。【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禁 忌】 脾虚痰湿内盛及寒痰咳嗽,本方不宜。【来 源】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地黄麦门冬煎【处 方】 生地黄汁、生麦冬汁各600g,生姜汁20g,酥40g,白蜜40g。【制 法】 先煎煮生地黄汁、生麦冬汁和姜汁,至三分减至一分,入酥、白蜜,小火慢煎如稀糖,最后入川贝母末15g、紫菀末8g,搅拌均匀,备服。【功 效】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热咳嗽。【用 法】 每次取10g,口服,白天2次,晚上1次。【禁 忌】 忌芜荑。【来 源】 《外台秘要方》。贝母煎【处 方】 川贝母90g,紫菀、五味子、百部根、杏仁、炙甘草各6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切碎后加水同煎,药成,过滤去渣取汁,同地黄汁600g、生麦冬汁200g、白蜜100g、好酥50g、生姜汁20g合煎,小火慢熬,直至成膏。也可先取地黄汁、麦冬汁及先前所得汤汁一起煎煮,直至剩下一半时,再加入好酥和姜汁,不停搅拌,又减少至先前的一半时加入蜂蜜,慢慢煎熬,直至膏成。川贝母可单独打成细粉,待收膏时加入。【功 效】 化痰止咳,降气润肺。【适应证】 用于突发热性咳嗽。【用 法】 每次3g,含化,白天3次,晚上2次。【注 意】 忌海藻、菘菜、咸物。【来 源】 《延年秘录》。此方亦载于《外台秘要方》。流金膏【处 方】 石膏、酒大黄各200g,黄芩、橘红各150g,连翘、川芎、桔梗、川贝母、胆南星、薄荷、香附子各100g。【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慢火熬至稠膏状。【功 效】 清热化痰,降逆止咳。【适应证】 用于一切由火热、痰热所引起的咳嗽。【用 法】 每日2次,每服1汤匙,午后及睡前服用,用白开水送服。【禁 忌】 服用时忌服酒面及湿热之物。【来 源】 《景岳全书》。此方亦载于《古今医统大全》。清热和肝化痰膏【处 方】 生地黄、麦冬、鲜石斛、天花粉、生白芍、当归、炙香附、杏仁、白菊花各100g,瓜蒌200g,芦荟、橘红、法半夏各80g,鲜青果14枚。【制 法】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兑梨膏1200g收膏。【功 效】 清热泻火,和肝化痰。【适应证】 用于痰热壅肺之咳嗽口渴,耳鸣胸堵,脉左关弦而近数,右寸关略滑。【用 法】 每次服1匙,白开水送下。【禁 忌】 咳嗽属寒者不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清肝降火止咳膏【处 方】 炙香附、瓜蒌各100g,生杭芍150g,当归、橘红、半夏、浙贝母各100g,青皮、龙胆、黄连、黄柏、一捻金各60g,酒芩、枳壳、炒栀子各80g,生地黄100g。【制 法】 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兑蜂蜜1000g收膏。【功 效】 清肝降火,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肝火胃热痰滞之咳嗽,症见咳嗽阵作,头晕心烦,尿黄便秘,脉左关略弦,右部滑。【用 法】 每晚服1匙,开水冲下。【禁 忌】 表证仍在、恶寒发热者,不宜使用本方。【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治疗虚热咳嗽膏【处 方】 黑嘴白鸭1只,大枣肉100g,参苓平胃散(末)50g,陈酒500ml。【制 法】 将白鸭去毛,去除内脏,入大枣肉及参苓平胃散末,固定,取砂锅一个,置鸭在内,于炭火上慢煨,将陈酒分作3次加入,以酒干为度,取起,食鸭及枣。【功 效】 清火泄肺,凉血止血。【适应证】 用于久虚发热,咳嗽吐痰,咳血,火乘金位者。【用 法】 直接食鸭及枣。【来 源】 《本草纲目》。本方亦出自《十药神书》。天门冬煎(出自《外台秘要方·卷十》)【处 方】 天冬90g,款冬花、川贝母各30g,麦冬、紫菀、茯苓、升麻各60g,生姜汁200g,蜜200g,酥20g,地黄汁600g。【制 法】 先加水煎煮前面7味药物,药成,滤汁去渣,入生姜汁、地黄汁同煎,最后加蜜、酥于银器中,与先前所得药汁一起合煎,直至可成膏。【功 效】 润肺止咳,散结利咽。【适应证】 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大闭塞不通。【用 法】 每次取10g,含化,不拘日夜,可服至3~5次。【禁 忌】 忌醋、鲤鱼等。【来 源】 《外台秘要方·卷十》。通声膏方【处 方】 杏仁、白蜜、姜汁、砂糖各300g,川木通、石菖蒲各100g,桑白皮、川贝母、紫菀、五味子、款冬花各150g。【制 法】 将药材饮片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匀,加热浓缩,下入白蜜、姜汁、砂糖,搅拌均匀,慢火浓缩至稠膏。【功 效】 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肺热、痰火所致的突发咳嗽,声音难出。【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水送服。【禁 忌】 忌蒜、面、炙肉等。【来 源】 《景岳全书》。栝蒌膏【处 方】 青嫩瓜蒌汁800g,竹沥40g,白蜜400g。【制 法】 先将青嫩瓜蒌汁加入到砂锅内,慢火煎熬,直至减半,入竹沥、白蜜,再煎熬至沸腾数次,直至膏成,瓷罐收贮。【功 效】 清热化痰,宽胸理气。【适应证】 用于上焦痰火。【用 法】 取20g,倒入茶盏中,白开水送服,可不拘时服。【来 源】 《鲁府禁方》。清热化痰膏【处 方】 生地黄240g,熟地黄、核桃肉、大枣肉、莲肉、柿霜、山茱萸各60g,枸杞子、胡黄连、人参、知母、川贝母、银柴胡、诃子肉、牡丹皮、地骨皮、山药、黄芪、黄芩、黄柏、陈皮、白沙参、杏仁、桔梗、黄菊花、五味子、白芍、栀子、香附、松花、天冬、麦冬、厚朴、枳壳、当归、白术、桑白皮、天花粉、瓜蒌仁、白茯苓、乳香、没药、延胡索、玄明粉、鹿角胶、罂粟壳、柏子仁各15g,梨汁300g,藕汁120g,五加皮25g。【制 法】 将上药饮片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取药汁,如此3遍,将所滤药汁加热浓缩,下入蜂蜜300g,搅拌均匀,放入松花、玄明粉、白矾、乳香、柿霜、梨汁、藕汁,浓缩至如膏状即成。【功 效】 清热解毒,降气化痰。【适应证】 用于痰火。【用 法】 取12g,于晨起用温水兑服,可以不拘食之前后;同时取50丸,不拘时,白开水送下。【注 意】 方中罂粟壳易成瘾,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来 源】 《鲁府禁方》。泄气除热方【处 方】 枸杞根皮500g,石膏400g,白前、杏仁各150g,橘皮、白术各250g,赤蜜350ml。【制 法】 将前6味药切碎,水煮滤汁,水煎3遍,将滤汁混匀后浓缩,再下入赤蜜,浓缩至如膏状。【功 效】 清热化痰,泻肺定喘。【适应证】 肺脏实热,胸凭仰息,气急欲喘等症。【用 法】 每服1匙,每日3次。【禁 忌】 寒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断根膏【处 方】 天冬、麦冬各100g,杏仁、瓜蒌仁、胡桃仁各25g。【制 法】 用水熬成膏,碗盛,又用蜜250g、真麻油200g,先将生姜500g取汁同麻油熬,次入蜜熬熟,和前药膏共一处熬成膏,将罐盛贮,出火气。【功 效】 清热润肺,降气平喘。【适应证】 用于肺热津伤之哮喘。【用 法】 每用白滚汤调3~5茶匙,空腹服。【禁 忌】 痰饮停肺之哮喘不宜。【来 源】 《寿世仙丹》。五、理气化痰止咳膏安嗽化痰膏【处 方】 杏仁、葛根、枳壳、桔梗、半夏、橘红、桑白皮、炙甘草、茯苓、紫苏、前胡、麻黄各200g。【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慢火熬至稠膏状。【功 效】 理气化痰,宣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客邪伤肺,久嗽不止。【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开水化服。【来 源】 《类证治裁》。调味膏【处 方】 雪梨400g,生地黄100g,杏仁200g,生姜、苏子各100g。【制 法】 共捣取汁,熬浓煎熟,加白蜜200g再熬成膏。【功 效】 降气化痰,清补肺胃。【适应证】 用于干咳,症见气上似喘,腰胯酸痛,大便不畅,耳鸣眠差。【用 法】 每次用5~10g,每早另服燕窝10g。【禁 忌】 寒痰壅肺之咳嗽非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清金宁嗽膏【处 方】 生地黄(酒炒)、麦冬(去心)各500g,橘红150g,龙眼肉400g,桔梗、甘草、川贝母粉各100g,薏苡仁粉400g,薄荷粉50g。【制 法】 将前6味熬成膏,再加薏苡仁粉、川贝母粉、薄荷粉入膏内。【功 效】 益气健脾,清金宁嗽。【适应证】 用于劳嗽吐血。【用 法】 每次服1匙,温开水送服。【禁 忌】 本方用药偏于滋腻,表证外感所致咳嗽咯血,非本方所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枇杷膏【处 方】 枇杷叶(新鲜者更佳,洗净毛)56片,秋梨(去皮心,切片)2个,大枣300g,莲子(不去皮)150g,白蜜200g。【制 法】 先将枇杷叶放锅内用水煎汁。去叶,再将群味合入,以莲子融烂为止,收瓷罐内。随意食之。大便干燥者,多加白蜜,大便溏泄者以白糖代替;痰多者加川贝母35g,研末;若吐血,加藕节21个,捣汁同煎收膏。【功 效】 润肺健脾,降火止咳。【适应证】 用于气血不足,咽痛干咳。专治劳伤,虚损吐血,咳嗽发烧,身体瘦弱,四肢酸软,精神疲倦,腰背疼痛,饮食不进,以及一切留饮停痰、肺气不足等症。凡虚病多服汤剂,则脾胃受伤,饮食减少,病反加重,宜此膏常服之。【用 法】 每次10g,温水冲服。【禁 忌】 寒咳实证,非本方所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和肝化痰膏【处 方】 全当归、生地黄各80g,生杭芍、旋覆花(包煎)、法半夏、泽泻、炙香附、化橘红各60g,茯神100g,柏子仁40g,酸枣仁50g,甘草30g,蜜600g。【制 法】 共以10倍量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兑蜜600g收膏。【功 效】 疏肝理气,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肝火痰嗽证,症见咳嗽时作,鼻塞声重,头晕心悸,烦躁失眠,身肢稍倦,脉左关弦而近数,右寸关沉滑。【用 法】 每次服1匙,温开水冲服。【禁 忌】 表证仍在、恶寒发热者,不宜使用本方。【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枣膏丸【处 方】 葶苈子300g,陈皮300g,桔梗300g,大枣1500g。【制 法】 上药除大枣以外加水煎煮3次,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另将大枣用水煎煮成膏,最后两者合并加蜂蜜500g,收膏即成。【功 效】 行气散结,降气平喘。【适应证】 用于肺积息贲症,伴其人恶寒发热、喘嗽、发痈疽。【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禁 忌】 虚证不宜服。【来 源】 《普济本事方》。唾血方【处 方】 杏仁、生姜汁各1000ml,糖、蜜各500ml,猪膏100ml。【制 法】 用猪膏先煎杏仁,待颜色变黄,捣如膏状,再与生姜汁、糖、蜜混匀合煎,至如膏状即成。【功 效】 降气化痰,润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上气咳嗽,喘息不止,喉中如有物状,唾血等症。【用 法】 每次服1匙,日夜6~7次,渐渐加之。【禁 忌】 热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苏子煎【处 方】 苏子、杏仁各1000g,白蜜、生姜汁、地黄汁各1000ml。【制 法】 将苏子捣为细末,用地黄汁、生姜汁浸之,再用纱布绞取汁,如此多遍,至苏子味尽;熬杏仁至色黄黑,研为细末,再用地黄汁、生姜汁浸之,纱布绞取汁,如此6~7遍,至杏仁味尽。将两次绞取汁液与白蜜混匀,微火慢煎,浓缩至如饴糖状。【功 效】 养阴润肺,降气止咳。【适应证】 用于喘咳气急难卧,痰涎壅盛,胸膈满闷等症。【用 法】 每服1匙,白天3次,晚上1次。【禁 忌】 湿热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此方亦载于《外台秘要方》《奇效良方》。咳嗽上气方【处 方】 杏仁200g,白蜜300g,牛酥500g。【制 法】 先将杏仁于瓷器中捣碎,加入800g水,共得药汁1000g,取干燥的铜制器皿,先倒入600g药汁于铜制器皿中,记录其深浅;又倒入剩下的400g药汁,小火慢煎,直至减至所作标记处,入白蜜及酥,再次煎熬直至下降到所作标记处,膏成,贮存在干燥的瓷器中。【功 效】 滋阴润肺,降气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胸闷胸痛;也可以填补虚损不足,遇风怕冷。【用 法】 每日取10g,口服,每日3次,能饮酒者可以用温酒送服,不能饮酒者,也可以用粥送服。一般服用7天后痰色可以变白,14天变稀,21天咳嗽消失。【说 明】 原方名为“《救急》疗上气咳,肺气胸痛方”,为方便读者理解查阅,故根据方剂功效更名为咳嗽上气方。【来 源】 《外台秘要方》。降逆止咳膏【处 方】 蜀椒50g,桂心9g,乌头、大附子各10g,干姜、人参各6g,杏仁25g,天冬15g,蜈蚣15g,饴糖1300g。【制 法】 先将上述药物除杏仁、饴糖外捣研为细末,杏仁捣烂成膏后加入所得药末,混合均匀,反复捣研,最后与烊化后的饴糖同煎,不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直至膏成。饮食不消化者,再加杏仁25g;出现少气、少腹拘急、腰痛者,加天冬、杜仲;出现风证者加乌头6g、附子3g,但立夏后不能加;素有痰饮者加葶苈子30g,研成粉末,一起煎熬。【功 效】 温肺化饮,降逆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咽喉中有腥臭气味,头晕头痛眼疼,耳鸣,消瘦,胸闷,恶心呕吐呃逆,口中多唾液,胃脘胀满,多饮食少,劳瘵并淋证。【用 法】 每次取3g,含服,白天6~7次,晚上2~3次,以感觉到胸中温暖为度。【禁 忌】 忌猪肉、冷水、生葱、鲤鱼等物。【注 意】 方中乌头、附子及葶苈子均有毒。【说 明】 原方名为“疗疰并淋,通气丸方”,方名提示剂型为丸剂,而实际制作方式为膏剂,为方便读者理解与查阅,故根据方剂功效更名为降逆止咳膏。【来 源】 《外台秘要方》。款冬煎方【处 方】 款冬花、干姜、紫菀各300g,五味子200g,芫花100g(熬令赤)。【制 法】 将上药切为细末,先煮款冬花、五味子、紫菀3味,纱布滤取汁,再放入芫花末、干姜末,加蜜3000ml,搅拌均匀,于锅中微火煎令如饴糖。【功 效】 降气化痰,止咳疗嗽。【适应证】 用于新咳、久咳。【用 法】 每服如半枣大,每日3次。【注 意】 不可过量服用。【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气嗽及涕唾鼻塞方【处 方】 大枣肉1000g,杏仁500g,酥、生姜汁、白糖、生百部汁、白蜜各500ml。【制 法】 将大枣肉、杏仁研烂,与后5味药混匀,微火慢煎,时时搅拌,待药液黏稠如饴糖即成。【功 效】 补益肺气,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肺部受寒损伤,咳嗽上气,鼻塞等症。【用 法】 每服1匙,温酒化服,细细咽之,每日2次。【禁 忌】 实热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酥蜜膏酒止气嗽通声方【处 方】 酥、崖蜜、饴糖、姜汁、百部汁各500ml,大枣肉、杏仁各250g,柑皮50g。【制 法】 将后3味药切为细末,与前5味混匀,微火慢煎,时时搅拌,待药液减半即成。【功 效】 补益肺气,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肺虚寒,厉风所伤,语声嘶塞,气息喘憋,咳唾痰涎。【用 法】 每次服1匙,温酒化服,细细咽之,白天2次,晚上1次。【禁 忌】 实热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杏仁煎(出自《济世全书》)【处 方】 杏仁(去皮尖,研)150g,桑白皮、川贝母(去心)、木通各55g,紫菀、五味子、款冬花、知母各50g。【制 法】 将上述药切碎,除杏仁外其余各药加入3000ml水浸半小时后煎煮至500ml,纱布滤去药渣,再将所滤药液加热,入杏仁,生姜汁、蜜、糖各75g,搅拌均匀,慢火熬为膏。【功 效】 下气止嗽,利咽开音。【适应证】 用于咳嗽,失音不出。【用 法】 每服1匙,含化。【来 源】 《济世全书》。此方亦载于《奇效良方》杏仁煎(出自《延年秘录》)【处 方】 杏仁100g,蜜200g,糖、酥、生姜汁各40g,川贝母320g,苏子汁400g。【制 法】 先将杏仁捣碎如泥,然后加入其他6味药物一起合煎,直至煎如稠糖,膏成。【功 效】 降气化痰,润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气嗽,症见突然咳嗽,但咳痰量少。【用 法】 每次3g,含化,每日3次。一旦咳嗽发作,不拘时间,即可含服。【禁 忌】 忌猪肉。【来 源】 《延年秘录》。此方亦载于《外台秘录》。此方亦载于《外台秘要方》。疗气嗽杏仁煎【处 方】 杏仁500g,生姜汁400g,酥200g,蜂蜜600g。【制 法】 将杏仁研碎后加水煎煮,滤汁,盛放在铜制器皿中,一边煎煮一边搅拌,直至药汁减至前药一半,加入生姜汁,煎熬如稀糖,最后加入酥、蜂蜜煎熬,直至如稠糖,膏成。【功 效】 润肺化痰,益气止咳。【适应证】 用于气嗽,症见突然咳嗽,但咳痰量少。【用 法】 每次取5g,口服,白天3次,晚上1次,可以慢慢加至每次口服10g。【禁 忌】 忌猪肉。【说 明】 原方名为“又疗气嗽,杏仁煎方”,为方便读者查阅,故更名为疗气嗽杏仁煎。【来 源】 《外台秘要方》。疗咳嗽涕唾杏仁煎【处 方】 杏仁1500g。【制 法】 将杏仁捣碎。研磨,再加水一起捣研,过滤取汁,加水煎煮,直至膏成。【功 效】 宣肺止咳,降气化痰。【适应证】 用于咳嗽,口中多唾,鼻中多涕。【用 法】 每次取5g,酒送服,每日3次。【禁 忌】 忌猪鸡鱼肉、胡荽等物。【说 明】 原方名为“又疗咳气上多涕唾方,杏仁煎方”,为方便读者查阅,故更名为疗咳嗽涕唾杏仁煎。【来 源】 《外台秘要方》。疗咳逆上气杏仁煎【处 方】 杏仁1000g,石斛、干姜各200g,桂心、炙甘草、麻黄各250g,五味子、款冬花、紫菀各150g。【制 法】 先将上述除麻黄外的8味药物捣研为细末、过筛,备用。再加水煎煮麻黄,药成,滤汁去渣,加入先前所得药末及饴糖250g、蜜500g,搅拌均匀,反复煎煮,不断浓缩,直至膏成。【功 效】 宣肺化饮,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用 法】 每次取5g,饭后服用,每日3次。【禁 忌】 忌生葱、海藻、菘菜等物。【说 明】 原方名为“又杏仁煎,疗咳逆上气方”,为方便读者查阅,故更名为疗咳逆上气杏仁煎。【来 源】 《外台秘要方》。杏仁膏(出自《奇效良方》)【处 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微黄,研如膏)、阿胶(捣碎,炒黄为末)、紫苏子(微炒,研如膏)、生姜汁各100g,真酥150g,白蜜500g。【制 法】 将上药同入锅内,慢火熬为膏。【功 效】 降气宁血,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治咳嗽喘急,喉中似有物,唾血不止。【用 法】 每服1匙,不拘时以温粥饮调下,每日4次。【来 源】 《奇效良方》。丹溪琼玉膏【处 方】 人参100g,白茯苓150g,琥珀、沉香各20g,鲜地黄、蜂蜜各500g。【制 法】 将前4味药研为极细末,鲜地黄取自然汁。将鲜地黄自然汁与蜂蜜混匀,加热,再下入前药末,搅拌均匀,慢火浓缩至稠膏状。【功 效】 健脾补中,纳气平喘。【适应证】 用于虚劳干咳及嗜酒而致的久咳。【用 法】 每日清晨和午后服用,每服3汤匙,用温酒或白开水调服。【禁 忌】 痰湿内盛者慎服。【来 源】 《景岳全书》。杏桃膏【处 方】 杏仁、胡桃仁各800g。【制 法】 将杏仁、胡桃仁一起捣研为膏。【功 效】 降气安神,敛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老年人久患喘急,咳嗽不已,睡卧不安。【用 法】 取1勺,三餐饭后及睡前生姜煎汤送下。【来 源】 《济世全书》。姜糖煎【处 方】 生姜汁1000g,砂糖320g。【制 法】 将上述2味混合均匀,置于火上小火煎煮至沸腾10~20次,直至膏成。【功 效】 降气止咳,温中消胀。【适应证】 用于老年人咳嗽喘急,烦热、食不下,食即吐逆,腹胀满。【用 法】 每次取半汤匙,含化咽汁。【来 源】 《济世全书》。苏子膏【处 方】 苏子、杏仁、生地黄、姜汁各500g。【制 法】 将前3味药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加热浓缩,下入姜汁,慢火熬至稠膏状。【功 效】 下气平喘,润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气急上逆所致的咳嗽。【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水送服。【来 源】 《类证治裁》。六、润肺止咳膏归元琼玉膏【处 方】 生地黄400g,茯苓200g,人参100g。【制 法】 将生地黄煎汁,再用人参、茯苓合蜜收膏。【功 效】 滋阴润肺,暖脾和胃。【适应证】 用于阴虚肺燥之劳嗽,症见干咳不已,痰喘不息,咽燥咯血,肌肉消瘦,形容枯槁,四肢倦怠,饮食不进,肠鸣溏泄,午前作冷,午后发烧,舌红少苔,脉细数。【用 法】 每服10g,白开水冲服。【禁 忌】 本方偏滋腻,兼有表证者,非本方所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润燥化痰膏【处 方】 秋梨50个(取汁),白藕(取汁)、大枣、生姜各600g,大萝卜5个(取汁),薄荷75g。【制 法】 水熬姜、枣、薄荷,去渣,熬稠兑汁,以白蜜1000g收之。【功 效】 润燥化痰,下气除胀。【适应证】 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症见干咳喘急,胸膈满闷,心烦口渴,心下虚胀,舌红少苔,脉细数。【用 法】 每用不拘多少,常服为妙。【禁 忌】 脾虚痰湿内盛及寒痰咳嗽,本方不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秋梨红枣膏【处 方】 秋梨20个,大枣1200g,鲜藕1800g,生姜200g。【制 法】 各榨汁熬膏,加冰糖300g,蜜1000g收之。【功 效】 润肺消痰,除烦止渴。【适应证】 用于阴虚肺燥之咳嗽,症见干咳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心神烦乱,胸膈痞塞,舌红少苔,脉细数;并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等。【用 法】 每用不拘多少,不拘时,随意用之。【禁 忌】 脾虚痰湿内盛及寒痰咳嗽,本方不宜。【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理肺煎【处 方】 诃子肉、百药煎、五味子、人参、紫菀、杏仁(去皮尖,炒)、款冬花、甜葶苈(炒)、知母、百合、生甘草各25g,茅根1500g。【制 法】 上药为末,用茅根(洗净)捣自然汁,入瓦器中熬成膏,再入好蜜100g再熬,等待冷却后制成药丸,梧桐子大。【功 效】 润燥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痈咳唾不利,胸膈迫塞之症。【用 法】 每服50丸,白汤送下。【禁 忌】 寒证不宜。【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百部藤根膏【处 方】 百部藤根1000g,蜜500g。【制 法】 先将百部藤根捣烂取汁,再入蜜一起煎熬成膏。【功 效】 润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暴咳。【用 法】 取膏适量,含化。【来 源】 《本草纲目》。杏仁甘草膏【处 方】 杏仁100g,甘草末10g,崖蜜200g,酥100g。【制 法】 将杏仁去皮研细,入水捣取稠汁,下崖蜜、甘草末,慢火熬成稀膏,再入酥收膏。【功 效】 润肺止咳,降气化痰。【适应证】 用于肺燥喘热,大便秘结。【用 法】 每夜沸汤,点服1匙。【来 源】 《本草纲目》。治痨膏【处 方】 雪梨汁2000ml,生地黄汁、茅根汁、藕汁各1000ml,萝卜汁、麦冬汁各500ml,姜汁50ml,蜜500g,饴糖400g。【制 法】 将上药混匀,慢火煎,浓缩如膏状即成。【功 效】 凉血止血,润肺止嗽。【适应证】 用于咯血吐血,痨嗽久不止。【用 法】 每服1~2匙,每日3次。【禁 忌】 属虚寒证者勿服。【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组方功效命名为治痨膏。【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润肺化痰膏【处 方】 大白梨汁、川蜜各640g,白茯苓(乳制,晒干,研极细末)、麦冬(熬汁)、核桃肉(去皮,洗净,捣烂)各160g,川贝母(去心研末)80g。【制 法】 先将大白梨汁熬熟,再将川蜜炼熟,入后药一起煎熬成膏。【功 效】 润肺化痰。【适应证】 用于肺燥痰嗽。【用 法】 取膏半茶盅,晨起空腹白开水调服。【来 源】 《冯氏锦囊秘录》。肺燥咳嗽方【处 方】 松子仁、胡桃仁各50g。【制 法】 将松子仁、胡桃仁与熟蜜50g共研如膏。【功 效】 润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咳嗽少痰,久咳不愈,兼有大便干结者。【用 法】 每服10g,每日3次,饭后水冲服。【来 源】 《验方新编》。百部膏【处 方】 百部500g。【制 法】 将百部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200g收膏。【功 效】 润肺止咳,化痰杀虫。【适应证】 用于肺痨常年咳嗽,余无他症,诸药不效者。【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开水化服。【来 源】 《类证治裁》。七、久劳虚损膏调元百补膏【处 方】 当归身(酒洗)、怀熟地黄、人参、麦冬(去心)、地骨皮、白术(去芦)、莲肉、怀山药、甘草各250g,怀生地黄1000g,甘枸杞子、白芍(用米粉炒)、白茯苓(去皮)、薏苡仁(用米粉炒)各500g,辽五味子100g,川贝母(去心)200g,琥珀20g。【制 法】 上药除川贝母、琥珀外,锉细末或切片,加10倍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再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每500g拣净熟蜜200g,春250g,夏300g,川贝母和琥珀打成细粉加入,共熬成膏。【功 效】 养血和中,宁嗽化痰,退热定喘,止泻除渴。【适应证】 治五劳七伤,诸虚劳极,元气虚损,脾胃亏弱之证。【用 法】 每服3匙,白汤调下。吐血,加牡丹皮100g。骨蒸,加青蒿汁400ml。同热服之。【禁 忌】 实证不宜。【来 源】 《寿世保元》。人参固本膏【处 方】 人参40g,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各160g。【制 法】 将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熬成膏,再入人参细末和匀。【功 效】 补肾养阴,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应证】 用于肾虚肺热,喘嗽烦渴,咯血肺痿。【用 法】 取膏适量,时时口中含化。【来 源】 《冯氏锦囊秘录》。银杏膏【处 方】 陈茶、白果、胡桃肉、蜂蜜各500g。【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慢火熬至稠膏状。【功 效】 敛肺止咳,清热化痰。【适应证】 用于年老之人或久年咳嗽声哑症。【用 法】 时时挑起1匙,口中噙化,不拘时服。【禁 忌】 实证不宜。【来 源】 《寿世保元》。米糖膏【处 方】 猪板油、蜂蜜、米糖各500g。【制 法】 上3味药熬成膏。【功 效】 滋阴润燥,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年老之人或久年咳嗽、声哑症。【用 法】 时时挑起1匙,口中噙化,2~5日,其嗽即止。【禁 忌】 实证不宜。【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组方方药命名为米糖膏。【来 源】 《寿世保元》。消痰止嗽膏【处 方】 白米糖500g,猪板油200g,谷雨前茶叶100g。【制 法】 取水800ml,煎茶叶至500ml,再将猪板油去膜切碎,连茶叶、米糖同熬至膏状。【功 效】 止咳化痰,润肺健脾。【适应证】 用于咳嗽久治不愈,食纳不佳,倦怠乏力。【用 法】 每服3匙,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来 源】 《验方新编》。生姜消痰止嗽膏【处 方】 生姜汁、黑砂糖各200g。【制 法】 将上药混匀,入水少许,慢火煎,浓缩如膏状即成。【功 效】 下气止嗽,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老年人上气喘急,嗽不得卧。【用 法】 每服半匙,每日3次。【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仅描述为“治老人上气喘急,嗽不得卧”,故根据组方方药及功效命名为生姜消痰止嗽膏。【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松花膏【处 方】 防风、干生姜、野菊花、芫花、枸杞子、甘草、苍术各50g,黄精1000g。【制 法】 上药除黄精外研为细末,将黄精熬成膏,入前药末为丸。【功 效】 益气健脾,祛痰止嗽。【适应证】 用于治劳嗽经久,一切痰涎肺积喘嗽。【用 法】 每服细嚼1丸,冷水化下。【说 明】 芫花有毒,慎用。不宜过量服用。【来 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愈久咳膏【处 方】 生地黄、沙参各100g,川贝母、牡丹皮各75g,玄参、黄芩、桔梗、知母、百合、百部、款冬花、天冬、陈皮、枳壳各50g,甘草4g。【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浓缩为膏。【功 效】 养阴润肺,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年久咳嗽,久咳不愈。【用 法】 每早空腹开水调服1匙。【禁 忌】 湿热证不宜使用。【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组方适应证命名为愈久咳膏。【来 源】 《验方新编》。桑白皮煎【处 方】 桑白皮(切)200g,麦冬(去心)、杏仁(去尖,熬取脂)、款冬花各3g,茯苓、川贝母、升麻、黄芩各6g,芍药5g,白羊肺(切)1具,生地黄汁500g,蜜500g。【制 法】 将上药除杏仁、生地黄汁、蜜外切碎,水煎后纱布滤去药渣,入杏仁、生地黄汁、蜜,慢火煎至如稀饴状,纱布滤去药渣,再浓缩为膏。【功 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适应证】 用于疗咳经年不愈,气喘欲绝,伤肺见血。【用 法】 饭后含1匙,每日4次。【禁 忌】 忌生冷、油、醋、面、鱼、蒜、芜荑。【来 源】 《奇效良方》。五汁膏【处 方】 天冬、麦冬、生地黄、薄荷、川贝母、牡丹皮、阿胶、茯苓、水牛角、羚羊角、人乳汁、藕汁、甘蔗汁、萝卜汁各100g。【制 法】 上药除人乳汁、藕汁、甘蔗汁、萝卜汁外,余药放入铜锅中,加入冷水浸泡12小时,水量以高出药面15cm为宜,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应及时搅拌,并去除浮于表面的泡沫,以免药液溢出,煮2~5小时,过滤取出药液,药渣续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淹没药料即可,如法煎煮,以3次为度,合并药液,静置沉淀,再用四层纱布过滤3次,尽量减少药液中的杂质。将人乳汁、藕汁、甘蔗汁、萝卜汁与煎出的药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发浓缩,同时不断用筷子搅动药液,防止焦化,逐渐形成稠膏状,趁热用筷子取浓缩的药液滴于干燥皮纸上,以滴膏周围不见水迹为度。此谓清膏。饴糖800g、白蜜800g先行炒透,随后放入稠膏状的药液中,用小火煎熬,并不断用筷子搅拌和匀收膏。【功 效】 滋阴养肺,润燥止咳。【适应证】 用于虚劳百损,火炎于上而致的咳血。【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用温开水化服。【说 明】 古方中有人乳,现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方中羚羊角取材于国家保护动物,现大多根据其功效改用为水牛角,但用量需大方可取效。【来 源】 《类证治裁》。清金膏(出自《寿世保元》)【处 方】 天冬500g,麦冬、川贝母、杏仁、姜半夏、煨葛根300g。【制 法】 上药除川贝母以外用水煎煮,熬至药液减半,滤出药渣。然后,将川贝母研成细末,加入药液,放温后再放入白蜜1500g和调,再慢火煎至膏成。【功 效】 滋阴润燥,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年老之人或久年咳嗽声哑症。【用 法】 饭前服半匙,酒化服,每日3次。不止稍加至1匙。【禁 忌】 实证不宜。【来 源】 《寿世保元》。润肺膏(出自《丹溪心法》)【处 方】 羊肺1具,杏仁50g,柿霜、真酥、蛤粉各50g,白蜜100g。【制 法】 先将羊肺洗干净,再将后5味药捣烂,加水搅拌成膏状,然后灌入羊肺中,煮熟后服食。【功 效】 补肺润燥,降气止咳。【适应证】 用于肺痨久嗽,甚则咳逆上气。【用 法】 每日3次,1日服完。【禁 忌】 湿热证不宜服用。【来 源】 《丹溪心法》。润肺膏(出自《类证治裁》)【处 方】 羊肺、杏仁、柿霜、蛤粉、酥油各250g。【制 法】 上药除酥油外,余药放入铜锅中,加入冷水高出药面15cm,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应及时搅拌,待羊肺煮熟时再放入酥油。【功 效】 补肺止咳,滋阴清热。【适应证】 虚劳百损,忧悲伤肺所致的咳嗽咳血。【用 法】 不定时食用。【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组方功效命名为润肺膏。【来 源】 《类证治裁》。八、小儿常用止咳膏宁嗽膏(出自《寿世保元》)【处 方】 麻黄、杏仁(去皮尖)、桔梗(去芦)、甘草、知母、川贝母、款冬花、黄芩、紫菀各25g,黄连5g,制香附10g,胆南星50g。【制 法】 上药用水煎煮3次,滤去药渣,然后将药液浓缩成清膏。加蜂蜜200g,再熬成膏。【功 效】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适应证】 用于小儿一切咳嗽不已。【用 法】 每次服2~3匙,米汤化下。【来 源】 《寿世保元》。八物生姜煎方【处 方】 生姜350g,干姜200g,桂心100g,甘草、款冬花、紫菀各150g,杏仁、蜜500g。【制 法】 将上述前7味药物捣研为粉末,与蜜混合后置于小火上煎煮,直至如饴状则膏成。【功 效】 温肺散寒,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小儿咳嗽。【用 法】 根据小儿年龄大小决定其用量,含化;百日大小儿含约3g大一枚,每日4~5次。【来 源】 《外台秘要方》。八味生姜煎方【处 方】 生姜700g,干姜400g,桂心200g,甘草、款冬花、紫菀各300g,杏仁、蜜各1000g。【制 法】 将前7味药切碎,水浸一夜后煎煮滤汁,如此3遍,再将药汁混匀后浓缩,最后兑入蜂蜜收膏。【功 效】 降气化痰,散寒止咳。【适应证】 用于小儿感寒咳嗽,畏寒怕冷,鼻塞身重,咳嗽有痰等症。【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禁 忌】 实热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雄黄膏(出自《证治准绳》)【处 方】 雄黄10g,杏仁、半夏各20g,生姜汁、白蜜各50g。【制 法】 先将生姜汁与白蜜一起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雄黄、杏仁、半夏打成粉状放入锅中,以柳枝搅拌均匀,煎煮收膏。【功 效】 温阳化痰、降气止咳。【适应证】 用于小儿未满月咳嗽。【用 法】 将膏药涂于乳头或用糯米汤调化服用。【禁 忌】 湿热及阴虚火旺所致的咳嗽慎服。【来 源】 《证治准绳》。茅先生奶豆膏【处 方】 瓜蒌瓤、白蜜、人参、铅白霜各50g,槐花10g,瓜蒌仁100g。【制 法】 先将瓜蒌瓤捣烂,与白蜜一起熬制成膏状,然后将余药打成粉状放入锅中,搅拌均匀,煎煮收膏。【功 效】 健脾益气,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小儿咳嗽壮热,胸膈壅滞。【用 法】 每服1汤匙,以杏仁煎汤调服。【禁 忌】 虚寒证所致的咳嗽慎服。【注 意】 方中铅白霜有毒,不可久服。【来 源】 《证治准绳》。麦门冬煎【处 方】 麦冬100g,生姜汁50g,杏仁200g,白蜜500g。【制 法】 先将麦冬与杏仁捣烂,然后放入锅中煎煮3遍,滤出药渣。将滤出的药液与姜汁一起放入锅中煎煮浓缩,再将白蜜炒透放入锅中搅拌均匀收膏。【功 效】 滋阴清热,降逆止咳。【适应证】 用于小儿咳嗽壮热,胸膈壅滞。【用 法】 每日4次,白天3次,夜晚1次。服用时以清粥调服半汤匙。根据患儿大小,酌情加减。【禁 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来 源】 《证治准绳》。僵蚕膏【处 方】 白僵蚕(焙干)25g,皂角子50个。【制 法】 取水200ml浸皂角子一夜,次日慢火熬取浓汁,滤去皂角子,以僵蚕蘸所滤汁液炙干,汁尽为度,再碾为细末,炼蜜调成膏。【功 效】 化痰祛风。【适应证】 用于小儿咳嗽,痰难咯出。【用 法】 候小儿睡着,以抹唇上,自咽下即效。【禁 忌】 不宜过多服用。【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仅描述为“治小儿壅嗽”,故根据组方药物命名为僵蚕膏。【来 源】 《是斋百一选方》。杏仁膏(出自《仁斋小儿方论》)【处 方】 杏仁150g,茯苓100g,紫菀茸、皂角各50g。【制 法】 将上药切为细末,水煎后滤取汁,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匀后浓缩,下入蜂蜜100g收膏。【功 效】 化痰止咳,健脾渗湿。【适应证】 用于治小儿久患咳嗽。【用 法】 每服1匙,薄荷汤化开服。【来 源】 《仁斋小儿方论》。生南星煎【处 方】 制天南星、白附子、白花蛇各100g,全蝎、天麻、朱砂各50g,米酒500g,腻粉25g,牛黄(现多用人工牛黄代替)、麝香、冰片各5g。【制 法】 先将米酒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除朱砂、腻粉、牛黄、麝香、冰片外的药物打成粉状,放入锅中煎煮成膏状。【功 效】 化痰息风,安神定惊。【适应证】 小儿胎痫反复发作。【用 法】 每日3次,每次1汤匙,以竹沥送服。【禁 忌】 内无风痰者慎服。【注 意】 方中朱砂、白附子、天南星有毒。【来 源】 《证治准绳》。九、外用止咳平喘膏温肺膏【处 方】 生半夏(姜汁现炒)150g,杏仁、苏子、炙桑白皮、五味子、麻黄、细辛、干姜、陈皮、官桂、葶苈子(炒)、白蒺藜各100g,西党参、白术、苍术、黄芪、炙甘草、川芎、白芷、荆穗、独活、防风、百部、胆南星、当归、酒芍、桔梗、枳壳、青皮、威灵仙、砂仁、沙蒺藜、旋覆花、制香附、乌药、大腹皮、巴戟天、八角茴香、补骨脂、吴茱萸、荜茇、高良姜、款冬花、芫花、紫菀、厚朴、黑牵牛子、泽泻、车前子、白附子、巴豆仁、诃子肉、川乌、白及、白蔹、皂角、木瓜、木鳖仁、蓖麻仁、炮穿山甲各50g。生姜、葱白、槐枝、柳枝、桑枝各200g,凤仙草(全株干者)100g,白芥子、胡椒、川椒、核桃仁(连皮)、石菖蒲、莱菔子、白果仁、大枣、乌梅、罂粟壳各50g。【制 法】 两方共用油8000g,分熬丹收。再入肉桂、丁香、木香、降香(沉香更佳)、白蔻仁各50g,牛胶(酒蒸化)200g。俟丹收后,搅至微温,以1滴试之不爆,方取下,再搅千余遍,令匀,愈多愈妙。【功 效】 温阳化饮,散寒止咳。【适应证】 治一切咳喘等证属肺寒者。凡风寒客于肺,咳喘上气;或生冷伤肺,咳喘上气;或中焦脾胃虚寒,有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时吐清水者;或下焦无火,肾水泛上为痰,水冷金寒者;或肺胃两虚,气上逆者;或肺肾两虚,不纳气者。亦治冷哮、冷痿等症。【用 法】 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并贴。【禁 忌】 严禁内服。【注 意】 方中罂粟壳易成瘾,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理瀹骈文》。葱涎膏(出自《世医得效方》)【处 方】 猪牙皂角、草乌各5g,葱涎少许。【制 法】 将皂角、草乌研为细末,取葱涎杵成膏。【功 效】 祛风化痰,温阳散寒。【适应证】 用于初生小儿肺壅鼻塞,乳食不下。【用 法】 贴囟门上。【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世医得效方》。三建膏【处 方】 天雄、川乌、桂心、肉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50g,麻油500g,铅丹300g。【制 法】 将麻油倒入铜锅中煮沸,然后将除铅丹以外的药物放入锅中煎煮,待到锅中药物变为焦黑色时即可滤出药渣,然后将铅丹放入锅中,并不断用筷子搅拌收膏备用。【功 效】 助阳散寒,温肺化饮。【适应证】 用于寒痰内盛,又外感风寒之哮证。【用 法】 使用时将膏药均匀摊于牛皮纸上,然后贴于肺俞穴处即可。【说 明】 若是阴疽者,先用葱煎汤洗净,加入少许银粉后摊涂患处;若是腹痛食少泄泻者,摊开后加丁香末少许,贴神阙及中脘穴;若是阳衰阴冷者,摊开后加阿芙蓉少许,贴神阙及丹田穴;若是冷哮喘嗽,摊开后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若是瘕积聚者,摊开后加麝香、阿魏少许,贴患处。方中天雄、附子、川乌及细辛均有毒。【来 源】 《类证治裁》。此方亦载于《张氏医通》,用于阴疽腐肉不化,腹痛食少泄泻,阳衰阴冷,冷哮喘嗽,瘕积聚。清心化痰膏【处 方】 胆南星150g,连翘、郁金、黄连、麦冬、生大黄、枳实、化橘红、葶苈子、黄芩、朴硝各100g,大生地、玄参、丹参、苦参、川芎、当归、生白芍、生蒲黄、杏仁、牡丹皮、苦桔梗、前胡、知母、川贝母、瓜蒌、半夏、槟榔、枳壳、大戟、青皮、天麻、黑山栀、甘遂、黄柏、独活、防风、细辛、旋覆花、芫花(酷炒)、木通、泽泻、车前子、生甘草、木鳖仁、蓖麻仁、皂角、穿山甲、干地龙、瓦楞子、羚羊角、水牛角(镑)、僵蚕、全蝎各50g,滑石200g,生姜、竹茹、南薄荷、九节菖蒲各100g,柳枝、竹叶、桑枝、槐枝各400g,凤仙草(全株)、紫苏子、莱菔子各50g,白芥子25g【制 法】 上共用油8000g,分熬收丹。再下生石膏400g,青礞石(消煅)200g,金陀僧200g,青黛、雄黄、明矾各100g,硼砂、朱砂、轻粉各50g,牛黄清心丸1粒,滚痰丸15g,抱龙丸25g,熬制成膏。【功 效】 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适应证】 统治郁痰、惊痰、热痰、燥痰、老痰、痰迷心窍、痰结胸、癫痫。又暴病多属火,怪病多属痰,亦可贴。【用 法】 外贴患处。【禁 忌】 严禁内服。【注 意】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方中羚羊角取材于国家保护动物,现大多根据其功效改用为水牛角,但用量需大方可取效。【来 源】 《理瀹骈文》。堇菜膏【处 方】 紫花地丁500g。【制 法】 将上药晒干,捣研为细末,加油300ml煎熬成膏。【功 效】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适应证】 结核气。【用 法】 取膏适量,摩患处,每日3~5次。【来 源】 《本草纲目》。紫金膏(出自《疡科心得集》)【处 方】 官桂、木瓜、鳖甲各300g,生地黄、龟甲、紫草各600g,羌活、防风、木通、白芷、白术、远志各150g,黄芩100g,川黄连、生甲片各75g,当归450g,大蜈蚣15条,丹参250g,益母草300g,商陆根1500g,秦艽、毛慈菇、血余炭、柳枝、桃枝、枣枝、桑枝、槐枝各250g。【制 法】 上药入麻油10kg中浸10天,小火熬至焦枯,纱布滤去药渣,将所滤药油加热,入净飞丹7.5kg收膏,再下乳香末250g、没药末250g,搅拌均匀,冷凝即成。【功 效】 消痰散结。【适应证】 痰核瘰疬。【用 法】 取膏适量,外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商陆根、飞丹有毒。【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疡科心得集》。生艾膏【处 方】 生艾叶150g。【制 法】 以熟艾和水捣烂成膏。【功 效】 祛风清热。【适应证】 用于外感风热之咽喉不利,肿塞,气道不通。【用 法】 涂于颈部。【来 源】 《十便良方》。清肺膏【处 方】 生黄芩150g,南薄荷、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川贝母、天冬、麦冬、连翘、苏子、天花粉、葶苈、芫花各100g,桔梗、橘红、郁金、香附、荆穗、枳壳、牛蒡子、山豆根、瓜蒌、旋覆花、苦杏仁、川芎、白芷、马兜铃、前胡、蒲黄、防风、苏梗、青皮、胆南星、防己、射干、白前、白槟榔、白牵牛子、款冬花、五倍子、玄参、生地黄、生甘草、忍冬藤、当归尾、白芍、赤芍、牡丹皮、木通、车前子、枳实、黄连、黄柏、黑山栀、白及、白蔹、大黄、芒硝、木鳖仁、蓖麻仁、穿山甲各50g,滑石200g。生姜(连皮)、葱白各100g,冬桑叶、白菊花(连根)、槐枝、柳枝、桑枝各400g,枇杷叶200g,竹叶、柏叶、橘叶各100g,凤仙(全株)、百合、莱菔子各50g,花椒、乌梅各25g。【制 法】 两方共用油20kg,分熬丹收。再入生石膏200g,青黛、海石、蛤粉、硼砂、明矾、真轻粉各50g,牛胶(酒蒸化)200g。俟丹收后,搅至微温,以1滴试之不爆,方取下,再搅千余遍,令匀,愈多愈妙。【功 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适应证】 治一切咳喘等证属肺热者。凡风热、暑热、燥热,伤肺咳喘上气,或酒傅过度,邪火伤肺致咳喘者。衄血,消渴,肺胀,肺积,肺痿,肺痈,咽喉、大肠诸火证。【用 法】 贴喉中央,胸口,背后,脐上,脐下或患处。【禁 忌】 严禁内服。【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理瀹骈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