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团队小伙伴们频频提起“社会化”这个词。她们看了不少网络笔记,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
当年父母没有帮助自己社会化,如今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
网络上的讨论,甚至还出了专门的“指南”


图源:网络
好几个小伙伴深感共鸣,一下子将自己这些年在社会上“吃不开”的原因,归结于父母不够“社会化”。
看着她们热烈的讨论,我却暗自思考:当算法越来越精准地推送我们想看的内容时,我们要不要那么着急就“全盘接受”这些观点,是否也该偶尔让自己停下来想一想呢?
于是我问她们:具体哪些行为算是“社会化”的体现呢?大家七嘴八舌:
非常熟练老道地待人接物; 遇到大场面不慌,不怯场可以侃侃而谈; 总能成为人群里的焦点……

图源:影视剧截图
我笑了,反问:你们觉得我这个人“社会化”程度高吗?”她们纷纷点头。
于是,我分享了最近的一个小故事。
01
大J,你竟然脸都白了!
前段时间,合作的家纺品牌在尚嘉中心开业,邀请我去做剪彩嘉宾。刚到现场,突然一群陌生人涌向我——他们显然认识我,我却一个都不认识。
还没回过神,我就像被按下快进键一样,被人带着四处见人。

图源:网络
那一刻,我的社恐体质彻底爆发,脸色煞白,汗流浃背,明显到,好几个人给我递纸巾擦汗。活动后,一位相熟的品牌商务对我说:
“大J,真没想到你竟然脸都吓白了!”
按照“社会化”的标准,我那天的表现绝对不合格。老读者都知道,我一直是个高敏感社恐人士。
但有意思的是后面的心路历程。若是从前,我肯定会复盘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并陷入一段时间的自我批评:这种场面怎么还应付不好?
相信这样的自责,很多人都有过吧?然后甚至还可能陷入育儿恐慌:自己不行,孩子怎么办?可不能重蹈覆辙。
但你们知道吗?那天我没有再次陷入自责的漩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嘿,Jessica,你还挺可爱。活了快半辈子,见过不少世面,仍然无法丝滑地和成人世界打交道啊~”

图源:自己拍的
我发现,我竟然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做不好”用了“可爱”这个评价。然后那天,我就很开心很开心。
结果你们猜得到,自己开心了,后面我的所有表现都非常OK。
活动结束回家路上,我回味着自己的反应,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过去,我终于真正做到了“自我接纳”。
所谓成熟,就是全然接纳自己“熟了的、烂了的和未熟的”部分。而不是非要自己处处熟透了。
我身上那点“未完全社会化”,反而让我人到中年,还能保持好奇去探索,有勇气去折腾,还想看看成人世界这个游乐场还有什么未知。
每个特质都是硬币的两面。
同样,让孩子社会化,也绝不是粗暴地理解为让孩子外向、不怕生、侃侃而谈——这就太窄了,也太不人性了。
我理解的“社会化”,本质上是为孩子装备一套完整的“人生工具箱”。注意,“完整”这两个字很重要。
这套工具箱不仅仅有与人交往的“沟通工具”,还该有处理情绪的“调节工具”,更需要有理解世界的“认知工具”和安身立命的“价值工具”。
如果说我真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前半生都把重点放在了“沟通工具”上,拼命羡慕别人有的,却忽略了后面三个更重要的工具。

图源:网络
02
社会化,人生工具箱
那么,这个“人生工具箱”里到底该有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甚至是我们自己)掌握这些工具?
1.沟通工具:和他人沟通的桥梁
这些年来,我一直强调高质量表达,但不少父母(包括曾经的我)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善于说话才是更好的。
其实,比起“一直说”,“说什么”更重要。我现在更关注“表达的质量”:是否言之有物、讲述有没有逻辑。
只要做到这一点,孩子是选择与一两个人深入交流,还是与很多人广泛沟通,就只是个人选择,一点都不重要。

图源:影视剧截图
2. 调节工具:管理内心的“天气变化”
从小帮助孩子为情绪命名,识别情绪,允许情绪发生,但需要规范行为(比如,再生气也不能伤害他人或自己)。
但我们经常忽略两件事:
一是我们总在接纳孩子,却忘了让孩子也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比如,父母也有权利让孩子知道,我们也会不爽、累了、生气了)。
二是需要学习“哄自己开心”的能力。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努力/刻苦”,导致我们常有快乐羞耻——做得好时不敢开心,做得不好时更不可以。
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内耗,都源于对自己太苛刻。如果能时不时让自己开心一点,允许自己搞砸犯错,面对外界评价(比如“社会化”不足的指责)时,就不会一下子陷入恐慌焦虑。
无常才是常态,普通人做不好也很正常。

图源:网络
3. 认知工具:理解世界的“心智地图”
这一块是长期教育缺失的,导致我们容易只关注“面上”的东西,死记硬背各种知识概念,却无法形成自洽地看待世界的视角。
认知工具就是帮助孩子理解社会如何运作的思维框架,是看懂世界背后的“规则说明书”,包括因果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拿我上面的小插曲来说,如果没有认知工具,我就会对号入座:自己社交能力不行,这不行那不行。
但如果我们有因果逻辑(他“吃得开”就是因为他会说话吗?)、批判性思维(这样一定好吗?)、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到底需要提升哪一小步?),就不会陷入情绪,而是能快速调节并指向行动。
恕我直言,90%的育儿焦虑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没有建立成熟的认知工具系统。
父母要先提升自己,遇到刷屏的热帖热搜时,不被算法和流量裹挟,多思考而不是急着表达情绪。日常可以兼容不同观点,而不是急着站队。

对待孩子,可以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而不是急着给出答案。孩子给出答案后,尝试多提供一个视角:“那你有没有想过,还有XXX这样的可能性呢?”帮助孩子从小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视角多了,思考就深入了,理解世界也就更清晰了。

图源:网络
4. 价值工具:人生的“导航系统”
这一条不言自明:我们教授孩子的所有技能,包括我们自己想发展的所有技能,都需要内心深处的道德罗盘和价值观指引。
我坚定地认为,人不能把目标和手段搞混。做个正直勇敢善良的人永远是目标,而成绩好、工作好、赚钱多都是实现手段。
人心长歪了,哪怕暂时得到好处,最终也会被反噬。对于“社会化”,我们每个人也需要问问自己:我想社会化,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这个内心拷问,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工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协同工作的。

图源:影视剧截图
当孩子用认知工具理解了“分享能让朋友开心”,用沟通工具表达出来,就在践行价值工具中的“友善”;如果朋友拒绝,他则需要动用调节工具来管理失望情绪。
再比如,当我用认知工具理解了“工作中交付价值远比让同事老板喜欢更重要”,就会在日常践行价值工具中的“专业/能力”,用沟通工具表达自己在某些社交场合处理不好,同时用调节工具管理可能遭受的冷落。
真正的社会化,不是把自己打磨成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而是建立起一整套应对世界的工具体系。
当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拥有了完整的工具箱,我就可以自信地选择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工具,而不是因为缺少工具而焦虑不安。
毕竟,人生的目的从不是把自己变成别人,而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与世界温柔相处。

图源:影视剧截图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上海终于天凉了,气温一降,就喜欢用各种香气治愈自己。最近开始戴的几串沉香耳环手链,人见人夸。这是为下个月的沉香专场定制的,喜欢的朋友们可以预约起来哦~
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